×
服務項目2
:::
捷徑位置:

服務項目

我看到爸爸媽媽常常在吵架,爸爸喝醉酒之後還動手打媽媽,我覺得好可怕,我常常做惡夢,夢到爸爸拿著刀的樣子,我覺得好害怕…」

「爸爸媽媽都跟我說不可以打架、吵架,為什麼大人他們自己就可以打架、吵架?」

 
目睹家庭暴力的兒童及少年,往往在家庭發生暴力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族群,因為他們沒有受傷、看起來也好像沒事,但其實這群孩子受到的傷害是內心看不到的創傷,在情緒、認知及行為等層面都有可能受到影響,常見的影響如下表:

  目睹暴力後常見的身心反應
身體健康與生理發展方面 1.睡眠問題:睡不好、作惡夢、失眠。
2.飲食問題:食慾不佳或暴食。
3.注意力不集中,例如:恍神、發呆、分心…等。
4.長期處於負面情緒,所造成的身心症狀,例如頭痛、胃痛、疲倦想睡…等。
5.主要照顧者處於家暴之高壓情境,可能無心照顧或忽略幼兒需求,造成幼兒衛生不良或抵抗力弱,容易生病,影響其生理發展。
情緒方面 1.情緒敏感起伏大,容易鬧脾氣,很難自己慢慢平復情緒。
2.不斷地哭,用什麼方法都安撫不了。
3.常顯露下列負面情緒:憂鬱、焦慮、擔心、緊張、悶悶不樂……等。
4.學習到以不健康的方式表達負向情緒。
5.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
行為方面 1.攻擊及衝動行為愈來愈多。
2.變得退縮,或是對人、事物沒有反應。
3.變得黏人依賴。
4.可能因缺乏照顧而被期待有更早熟的表現,而阻礙獨立性的建立,產生退化的行為表現。
學業方面 1.出席狀況不穩定,時常請假缺課。
2.學習狀況不穩定或退步。
認知方面 1.將性別角色連結為施暴者與受暴者的分別(如:男生是強者、女生是弱者)。
2.可能會覺得暴力的起因是自己做錯事、缺乏同理心,容易以牙還牙。

因此我們需要關注這群孩子的需求及感受,並即時介入輔導、提供個別化的處遇服務,讓孩子可以學習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抒發、適時與父母間長出界線與分化、建立正確的暴力認知觀念,讓孩子能夠回到該年齡層的發展軌道上,擁有快樂、安心的環境中成長。
 
◎服務對象


18歲以下有直接目睹或間接目睹暴力衝突的兒童及少年。

 
◎服務項目


一、個別化處遇專業服務:
  • 提供一對一之個別化專業服務,透過社工運用媒材來了解兒少的想法及情緒感受,並討論目睹暴力當下的安全計畫、協助兒少學習情緒辨識、正向抒發的方法、協助兒少與父母之情緒分化、建立正確的暴力認知等服務。

二、團體輔導:
  • 辦理兒童情緒團體、情緒學習成長活動、親子活動及親子工作坊。

三、心理諮商服務:
  • 提供兒少心理諮商、遊戲治療之服務,讓兒少在不同階段獲得適切的協助,以修復、療癒內心的創傷。

四、法律服務:
  • 針對因目睹家暴而需被傳喚出庭作證之兒少,提供庭前準備、陪同出庭及庭後回顧等輔導協助。

五、就學及就業服務:
  • 協助兒少適應學校生活或順利就學及就業。

六、經濟補助:
  • 協助或連結經濟補助及物資等。

七、連結資源網絡:
  • 連結家暴被害人社工、相對人社工、學校(含幼兒園)等相關網絡資源,改善目睹家暴對兒少造成的創傷與影響。
 

※本服務目前僅提供由彰化縣政府轉介之目睹家庭暴力之兒童少年使用,民眾若有相關問題可撥打113保護專線或彰化縣政府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諮詢。

TOP